在河床上闢建道路很方便,沙石是現成的,又不必依山傍水而百轉千迴,道路可以直挺挺的,開起車來很舒服,從甲仙出發,很快就到了南沙魯,可是圖一時的方便,對重建的幫助到底有多少?居民們說,回鄉從未開過這麼平坦筆直的柏油路…這張照片顯示,右邊的隧道是原有道路的位置,已經廢棄,施工便到就在河川上,今年颱風大雨一來,很容易就不見了,回鄉之路也斷了…
許老師說,以前要經過對面髮夾彎,車子很容易失控發生車禍,要到南沙魯,牧師在電話中總是千交代、萬叮嚀要小心…現在廢棄了,不會再走了…
楠梓仙溪與老濃溪八八風災之後,河床各填高了23公尺…以致現在的小林村看起來像在河床上,難以想像有一座村落曾經在此活蹦亂跳了幾百年…遠處白色部分就是南側倖存的房子...
細心.用心.觀察入微.感謝你的文章.讓我更了解.更期待(續).
回覆刪除未完成,一直沒辦法把獻度山的照片PO上去,共試了3次...謝謝您的回饋~
回覆刪除謝謝你這麼仔細又公正的報導這些88水災的公民記錄!讓無法前去的我獲益良多。
回覆刪除這報導(三)幾乎難產,因為一直沒辦法把獻度山的照片PO上去,搞了一整個晚上,最後發現轉貼的字句有問題,前兩次我都是先將文字稿打在word文件上,再輕鬆地轉貼上去,可是後來在獻度山的照片之後就沒辦法了,以為中邪了,是小林村的英魂不喜歡這樣子貼上他們的訊息...後來我兒子說,轉貼會有問題...我只好一個一個字重新打,就這樣完成了,所以應該無關第四度空間的事...
回覆刪除你的認真實在讓我佩服,我這個超沒耐性的人下次遇到麻煩事,一定要以你為榜樣。
回覆刪除看到小林五里埔永久屋的平面圖很為村人們高興,但也不由自主的升起疑惑,難道一定要這樣蓋嗎?西式的格局是否符合這裡的生活需求?「文化園區」的設置與常民生活是相違背的吧?